2025年9月11日凌晨, 北京朝阳区阳光上东小区, 一声闷响打破了夜的宁静. 37岁的演员、歌手于朦胧从五楼坠落身亡. 他曾因《太子妃升职记》和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走红, 本该是娱乐圈的明日之星, 却以这样的方式谢幕.
官方很快定性為“饮酒意外坠楼”, 工作室代发讣告, 警方在24小时内排除刑事嫌疑. 但消息传开后, 舆论像野火一样扩散, 从八卦到司法质疑, 最终演变成一场对当局公信力的风暴. 习当局显然低估了这件事引发的民怨.
⸻
事件经过: 从聚会到坠楼
于朦胧, 本名于伟, 1988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. 他形象清新, 多才多艺: 2013年参加《快乐男声》全国第十, 后签约天娱传媒, 出演多部热剧, 粉丝超过2000万.
9月10日晚, 他和五六个好友聚餐. 凌晨2点回卧室反锁. 到早晨6点, 友人散场时发现人已经坠楼, 口鼻流血, 纱窗从内向外破损, 窗框上还有疑似抓痕. 更诡异的是, 他身上揣着两块劳力士手表.
当日晚6点40分, 工作室发布讣告, 强调“已排除刑事嫌疑”. 于母随后也发文, 称是“饮酒意外坠楼”, 希望外界停止猜测.
但疑点不断:
• 他曾因威亚事故骨折, 自称恐高
• 五楼坠落虽危险, 却未必致死
• 调查过快, 没有尸检和监控公开
再加上传出的录音视频, 让人怀疑是否因“潜规则”拒绝而遭报复. 很快, #于朦胧坠楼 标签在X平台24小时内互动破百万.
⸻
当局的应对与误判
官方试图“快刀斩乱麻”: 大规模删帖, 屏蔽关键词, 封禁账号. 结果适得其反, 内外舆论更加汹涌.
• 墙内: 大学生成群留言“为什么不公开证据”, 粉丝发起线上请愿. 国务院客户端评论区甚至有人直接要求立案.
• 墙外: 海外华侨更猛烈, 洛杉矶“茉莉花行动”举行集会, 高呼“真相不可埋葬”. BBC和CNN都有报道,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也提到“中国跨国审查”.
更让当局头疼的是, VPN下载量暴涨, 海外华文媒体订阅上涨20%.
⸻
深层影响
为什么当局会失算?
1. 误判沉默多数: 他们以为大众已“麻木内卷”. 但于朦胧形象正面, 热心公益, 并非娱乐圈的负面角色. 在经济下行和失业率高企的大背景下, 他的死触动了许多人“普通人何时轮到”的焦虑.
2. 海外放大效应: 事件被西方主流媒体报道, 加上海外华人声援, 使信息无法完全封锁, 最终反噬到墙内.
甚至有传言牵扯到高层背景, 让这起“坠楼案”升级为权色交易的控诉. 网民联想起“雷洋案”“铁链女”之类往事, 感受到更深的制度性不公.
根据数据, 事件后一周, 墙内搜索“司法公正”涨了150%. 公安部随后下发通报, 官媒则低调推送“缅怀贡献”的文章. 但这些操作治标不治本.
⸻
结语
于朦胧之死已经不只是娱乐圈的意外. 它像一面镜子, 照出了审查体制的裂痕, 也折射出一个政权在信息洪流中的摇晃.
习当局低估了这件事的冲击力. 人心不是铁拳可以完全压住的. 这场风暴未来还会继续发酵, 或许会成为2026年“两会”前的一颗闷雷.
愿逝者安息, 也愿真相能被看见.
赞(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