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粮食购销商人孙先生卖粮后,银行卡全被冻结,生意为此停摆,家人抱头痛哭。
在河南广电、央视等众多媒体的报道下,5天后,孙先生一家的银行账号幸运解封。此事让一位知名律师发文感慨:如果没有媒体报道,河南卖粮所谓涉诈账户可能解冻吗?
![]()
一直以来,我方一直在持续关注国内监督调查记者的生存状态,一直在对国内新闻媒体刊发监督报道的情况做持续盯控。
根据我方日常盯控的数据,
目前国内仍坚持做监督报道的新闻媒体,仅剩36家(这里所指的“监督报道”,指对公权力的监督报道)。根据日常盯控统计,最近12个月,澎湃新闻、红星新闻、津云新闻和大风新闻,刊发篇数最多,平均每月在4篇至9篇。其余32家媒体,每月刊发监督报道的数量均低于3篇。包括一些平均两三个月、三四个月刊发一篇监督报道的新闻媒体,也被计算在内。
尽管如此,这36家媒体仍为中国的法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如南方周末等媒体持续追踪报道的指定监视居住问题,媒体前仆后继的报道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力。
对于公众来说,监督报道已经成为极为稀缺的资源。
根据最新信息,截至2025年8月,经国家相关部门认证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共计1459家,涵盖中央新闻网站、地方新闻网站及政务发布平台等。其中:中央新闻网站及重点理论网站31家,中央新闻单位及其主管主办的报刊网站86家,地方新闻网站513家,地方新闻单位573家。
新闻的本质,从来不是信息的堆砌,而是“人”的故事。这个时代依然需要“笨记者”:需要那些愿意花几个月时间打磨一篇报道的人,需要那些不怕得罪人、敢于较真的人,需要那些心怀悲悯、眼里有光的人。
因为真相不会自己长腿跑出来,正义也不会自动降临。需要有人去寻找、去记录、去呐喊,去做那个“刺破黑暗的光”。
这,就是记者节存在的意义。也是新闻行业最该坚守的,永不褪色的价值。
那些守着旧思维、等着新闻上门的媒体,自然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。
但真正的媒体人,从来没停下脚步。有调查记者为了一篇污染报道,蹲守乡村半个月,跟着村民挖排污口、找检测证据,把“笔杆子”变成“手术刀”,剖开利益集团的遮羞布;有地方媒体放弃“端着的姿态”,记者带着农户直播卖滞销的橘子,一天卖出几十万斤,让新闻不仅有深度,还有温度。
无冕之王”的荣光,从来不是赋予某个身份,而是赋予“坚守底线、心怀敬畏”的人。不管是传统媒体记者,还是自媒体创作者,丢掉了真实和责任,再大的流量都是空中楼阁。
赞(2)